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2010-2012年度奖获奖人员简介
“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是经庄巧生院士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的一项名誉性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面向全国,奖励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以推动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持续发展。该奖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为: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考虑省地级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人员,其研究成果应对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有重要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不包括已评为院士或曾获得过重大个人奖励(个人单项奖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人员。候选人还应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年龄不超过65岁,每年度奖励人数不超过2人。到2012年,共有12位小麦研究人员获奖。石家庄农业科学院郭进考研究员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振东研究员、邯郸农业科学院马永安研究员和黑龙江农业科学院肖志敏研究员、河南科技大学茹振钢教授和四川农业科学院杨武云究员分别获得2007、2008和2009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上述人员已分别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和2010年召开的第6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上进行表彰。河南农业大学郭天才教授和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吴振录研究员、河南省才智种子开发有限公司徐才智研究员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陈秀敏研究员、山东农业科学院刘建军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夏先春研究分别获得2010、2011和2012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现将这三年获奖人员的主要业绩简要介绍如下。
郭天才,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和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长期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和二等奖两项(第1完成人),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论文145篇,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标兵。
吴振录,自学成才的小麦育种家。在高产优质品种培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新疆春小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育成新春2号、新春6号、新春9号等12个春小麦品种。1986-2010年,新疆春小麦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全由吴振录领导的课题组育成,累计推广313.3万hm2(4700万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第2和第1完成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徐才智,农民育种家。育成豫麦18、豫麦63和偃展4110等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南片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推广4.5亿亩。其中豫麦18累计推广2133.3万hm2(3.2亿亩),年最大面积219.2万hm2 (3288万亩),连续7年突破66.7万hm2 (1000万亩)。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人事部和农业部颁发的“一等功证书”,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秀敏,在抗旱节水品种培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主持育成高产节水小麦品种12个,累计推广666.7万hm2 (1亿多亩),其中衡观35实现了矮秆、抗旱节水与高产的良好结合,年最大面积66.7万hm2 (1000多万亩)。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1完成人)、河北省省长特别奖(第2完成人)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
刘建军,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作为第1或第2完成人,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等5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近十年来年均种植面积占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0%以上,全国累计推广2066.7万hm2 (3.1亿亩),成为山东省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其中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近3年为全国第一大品种,累计推广733.3万hm2 (1.1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领导的课题组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201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夏先春,在小麦品质和抗病性分子标记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是团队协作的典范。克隆小麦品质和产量基因30个,开发功能标记35个,约占已报道同类标记的40%,这些标记在10多个国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人)和北京市一等奖(第2完成人),发表SCI论文10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研究员供稿)